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您解读超融合. 2019-01-12
超融合基础架构(简称“HCI")也被称为超融合架构,是指在同一套单元设备(x86服务器)中不仅仅具备计算、网络、存储和服务器虚拟化等资源和技术,而且还包括缓存加速、重复数据删除、在线数据压缩、备份软件、快照技术等元素,而多节点可以通过网络聚合起来,实现模块化的无缝横向扩展(scale-out),形成统一的资源池。
超融合,这个概念听起来很新鲜,也很强大,通过一个架构即可实现网络、存储以及服务器虚拟化,这一解决方案的出现,的确让SDDC(软件定义数据中心)变得更加现实。在这样的数据中心搭建过程中,我们不需要再去使用过多的交换机,不需要再去机房进行跳线,整个数据中心的拓扑完全可以通过一个软件控制台,通过拖拽图标连线即可完成数据中心的网络组网。整个数据中心网络故障的排错,也可利用平台提供的故障检测方案,即可快速判断故障问题。
现有的一些云数据中心,基本都是仅利用了服务器虚拟化或者存储虚拟化,而且两种方案可能来自同一个厂家,也有可能是不同厂家,总归他们是两套完全独立的组件,对于用户而言,可能就需要考虑一点,比如如果我现在已经使用了A厂家的服务器虚拟化方案,但是对于后端的存储,也考虑用虚拟化存储解决方案,但是对应的A厂家并没有虚拟化存储解决方案或者其产品成熟度不够,那可能就要考虑换B厂商,但是A厂商的数据类型格式是否可以很好的与B厂商进行兼容呢?
超融合的基础架构,必然是未来数据中心的一个主流发展趋势,他可以让用户的网络管理变得更加简单,管理更加有效,就连后续的网络扩充也是非常简便,仅需增加相应的服务器即可但是放到现在,让用户从传统架构迁移到超合基础架构,我认为依然存在如下困难或者风险:
成本问题:目前很多厂商的超融合架构基本都不能跟用户的物理存储做很好的结这也就意味着,一旦用户购买了超融合平台,之前的一些存储设备或者其他网络设备、服务器就要被废掉,从企业管理角度而言,必然是不合理的。
扩充性:从未来的扩充角度考虑,倘若数据中心的存储和其他组件,在需求的扩展上,并非是1:1比例扩展,那么企业究竟该如何出具这笔费用来新购服务器?这样的弹性架构,用户在未来数据中心的扩容会显得非常方便易操作,但是放到具体实施上面这样的成本该如何计算?我们可以设置让某几台服务器仅使用指定的超融合系统功能吗?如果可以,那么跟传统的分组件管理的虚拟化融合解決方案又有何区别?
安全性问题:在系统的高可靠性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在后端通过配置多台服务器来保证整个数据中心系统的高可用,防止一台机器故障,导致的整个数据中心故障。但是这样的一种架构模式,软件功能发挥的作用太大了,而且又不能异构,这样的安全问题如何保证?
完整性:真正的数据中心安全防护,涉及的功能远不止防火墙、VPN、负载均衡这简单的硬件产品,还会涉及到堡垒机、数据库审计,甚至准入和加密系统,那么如果这些技术不能跟超融合平台做完整的对接,超融合平台和传统的其他数据中心解决方案,能否实现完全兼容呢?
风险预估:对于小型数据中心,超融合平台管理会显得非常便捷高效安全,但是如果数据中心到达一定规模了,比如存储容量已经达到PB级别了,这样的超融合平台,对数据中心的维护工作,会出现什么样的风险?任何一种解决方案,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从现有的技术发展路线以及未来的管理模式看,技术功能的实现已经不是问题,未来的T架构应该更注重的是可管理和可持续性扩充,而超融合架构的确可以解决很多现行类似的管理和扩充问题,这必然是一种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