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考虑采用超融合数据中心的十大理由. 2021-03-10


目前,采用超融合数据中心似乎在企业中风靡一时。但并非所有企业都在采用,除非有这10大理由满足其需求。超融合的数据中心为传统的服务器、存储阵列和网络设置和运行提供了许多好处。

企业的业务依靠IT创新来满足他们的战略目标,可能会导致一个稳定新需求,而这对现有的数据中心资源拓展有所限制,当考虑对数据中心管理者需求的动态特性时,其面临的挑战变得更加明显。而超融合、计算和存储的本地安装、采用虚拟化和管理软件、网络化节点无处不在,其技术与产品迅速成熟,以满足企业管理者对规模和管理的需求。

IT企业选择一个超融合数据中心有很多不同的原因,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其可能适用的原因和理由。

1.流行技术

IT组织采用超融合数据中心的设置是因为其他客户对此十分关注,这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超融合是一个非常时髦的技术词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本身是一个迹象,人们应该看看以下这些列表,看看是否超融合是否适合其企业的需要。

2.扩展工作负载

超融合是一个扩展的平台,因此它适合向外扩展的工作负荷。虚拟桌面基础架构(VDI)是经典的扩展工作量,拥有成百上千的桌面虚拟机,每个虚拟机就是一个相当小的负载,但总体VDI负荷是巨大的。Web服务器农场和一些数据库工作负载也可以受益于一个超级融合数据中心。向外扩展的平台提供了应用程序设计提供了一致的性能。

3.不断增加的工作量

超融合可以让企业很容易地通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添加新节点,扩展数据中心的容量。如果企业有一个分阶段部署或者IT资源需求的长期增长,超融合可以购买所需的能力,满足工作负载的增长需求,为基础设施支出与工作量提供价值。如果经济增长速度比计划要快,或者增长落后于企业的预测,可以很容易增加节点或减少节点。

4.简化

一个超融合数据中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简化管理。大多数超融合平台包括基于策略的虚拟化管理,从而减少了管理虚拟机的集合所需的工作量。这种简化使IT团队能够花更少的时间调整和优化平台,更多地关注虚拟机,并?且为企业提供价值的应用。

5.消除技术孤岛

超融合的数据中心消除了存储库和专用网络。这减轻了企业需要维护存储阵列和网络专业知识的负担。此外,超融合通常不再需要管理来与存储区域网络(SAN)的逻辑单元号,显示和存储路径。这就避免了企业需要专用的专业知识,并允许IT团队专注于数据中心和应用堆栈的其他部分。

6.基础设施资源

需要适度资源的小项目可能不适合部署到一个大的融合基础设施平台或服务器和存储阵列的专用存储阵列中。超融合使数据中心的工作人员以更小的要求部署更小的基础设施。可以为一个小项目,在其超融合数据中心添加几个节点,而不进行大规模的收购。如果一系列项目每个只需要几个节点,IT团队可以将这些节点合并成一个单一的大型的超融合群集。把这些小的项目合并成一个较大的基础设施,使项目的运作成本不断增加,因为每个项目都在增长。

7.分支机构的支持和管理

有些组织有大量的远程办公室或分支机构(ROBO)。许多这些地方需要足够的IT设施,而他们将受益于强大的虚拟化,在每个站点都要部署存储区域网络(SAN)和昂贵的服务器,而操作这些系统的复杂性使得支持分支机构的成本提高。

记住要考虑到其超融合平台将企业相匹配。空间是在一些分支机构的溢价。超融合将计算和存储业务整合到一个盒子中,可以比传统的基础设施更加紧凑。如果分支机构是车辆、船只、卡车、飞机、甚至潜艇,那么空间和功耗可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有许多分支机构的地点,超整合简化管理会让运营成本急剧失控,那么这些网站管理平台成为一个挑战。

8.硬件刷新升级

IT组织经常购买,更换设备,甚至更换整个虚拟化平台。这是企业对其下一个基础架构评估超融合产品的理想时机。如果部署超融合数据中心,很可能未来的刷新硬件的过程将比更换虚拟化平台更加简单。超融合通常允许节点到节点的置换更新集群,这意味着没有大的中断或长期的虚拟机迁移,以获得新的基础设施。

9.人员编制

获得合格的专业人员对于任何IT部门是一个挑战。采用超融合数据中心可以降低对IT团队各种技能的要求。

管理单个虚拟机消耗了大量的时间。使用策略来管理虚拟机的群体,而不必考虑不合规的虚拟机减少这种工作量。同样数量的员工可以管理更多的虚拟机时,在传统的过程中,采用良好的基于策略的管理比取代他们目前处理的工作做得更好。

10.没有公共云

IT的最终简化是不运行IT,这就是为什么云计算服务有着如此大的吸引力的原因。然而,许多组织限于法律或合规性要求,或只是业务规则,可能阻止他们使用云服务。超融合数据中心允许云计算服务降低基础架构的管理,同时保持所有的IT的运行场合。超融合产品厂商设计平台的可编程性,使其更容易建立私有云或混合云平台之上。



上一篇:中小企业面临的安全挑战有哪些?
下一篇:超融合网络常见问题及解决思路